新加坡高校招生具有“自主权”

  虽说新加坡的教育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但是仍然有许多跟中国教育差异比较大的地方。就拿高校招生来说,在中国高校招生是通过高考这一模式,国家划定分数录取线,而在新加坡高校招生具有“自主权”。

  招生由各个大学自主进行,各个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下放到各个院系,法律、医学、建筑和设计等部分学科还有面试或额外的考试。不过,这却并不意味着任何个人能够轻易在招生程序中施加不正当的影响。

  在招生具体流程的设计上,负责评估的是各院系的招生委员会,而非由任何个人。当地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即便是院长,也不可能对招生程序施加不正当的个人影响。当然,新加坡社会环境整体清廉,而且高校教师收入至少也算中上水平,一般不会愿意为此冒风险。

  另一个保证这个招生制度顺利运转的因素是与之相配套的教育体系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成才和就业的机会。也正因如此,虽然新加坡的高考也是全国统考,却没有挤独木桥的感觉。

  根据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数字,新加坡6所高校在2017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为1.4万人,达到了30%的同龄人进入大学的目标。但与此相应对的是,新加坡每年也有3万多人进入技术学校或大专学习,这些人学习实用的技术技能,走入社会也能够在各自行业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学历在新加坡早已并非一个生存必须的资质条件。

  新加坡技术教育体系主要借鉴德国的教育体系。与德国类似,新加坡的学生在很早就分流,未来的去向相对清楚,有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就知道自己会进入技校,也有的人知道自己会进入大专。这样较早的分流自有其好处和缺点,但他们也并不担心自己未来没有饭吃。从大专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修读建筑,可以进入金融行业就职,未来也可能有美好的前景。

  虽然有很早的分流,大部分时候未来去向已经明确。但在技术学校和大专学习的学生,未来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仍可以升入大学学习,实际上每年新加坡高校的新生都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大专。这样打通的教育体系,进退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压力。

  新加坡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不断改革调整。历史最悠久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于1991年,新加坡管理大学成立于2000年,近年来则先后有新跃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和新加坡科技学院成立。与此相应的,则是新加坡经济每隔十年左右一次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逐渐过渡到知识经济,如今的时代则强调创新设计能力。自然地,这些变化也带动了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变化和调整。

相关文章

点这里关闭本窗口